背景:
阅读新闻

行知思想引领的高职校产学结合校本研究

[日期:2008-12-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行知思想引领的高职校产学结合校本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行知思想引领的高职校产学结合校本研究》

二、课题提出背景

(一)现实背景

1、我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托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来支撑

我校在无锡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无锡职业教育的一所重点学校,在近二十六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为无锡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岗位人才,为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近年,我校又喜逢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市政府向我校投资了3.2亿元异地新建现代化校舍,高水准高科技的现代教育设施以及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在上级的关心下已初步到位。近日学校又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顺利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然而,在学校办学硬件条件得到一步步完善,学校面临外部多重发展机遇的同时,我校在发展中也受到了新的办学格局、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社会要求、新的市场竞争等的冲击,学校产学结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还跟不上外界环境变革的步伐。如:学校内部产学结合办学各环节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对产学结合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力度不大,没有长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目标虽明确但教育教学管理等诸方面却不能适应企业体制和经济结构快速发展的现实等。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学校管理者。我们深深认识到: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市场的逐步成熟相比,我们原先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以及相关制度已经滞后,已越来越不适应学校的发展。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规划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产学结合办学机制。

2、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学校产学结合办学机制的创新变革

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职校在发展中都碰到了类似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职校如何才能理顺学校产学结合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科学的资源配置?如何才能更好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如何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经过学习、探索,我们认为:必须寻找一条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必须在产学结合办学方面有所变革与突破,通过对现行学校产学结合模式、机制的创新来消除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障碍已显得尤为迫切。借用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的话是:起源于问题,起始于挑战,来自于生活。这个项目三个方面的诉求很明确,有政策性的诉求、也有实践性的诉求和扎根实践的理论性的诉求。面对这三方面的诉求,着力探索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道路的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的摆在学校面前了。对高职校而言,产学结合办学的研究是创建21世纪新型高职校的需要,也是学校由传统型职业学校向现代型职业学校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理论背景

在思考如何对我们这类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进行变革和完善的同时,通过学习我们也看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早倡导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们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我们要挽回国家的危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而寻生活”、“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继续不断的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些“现代教育论”提示我们办学要根据国家的需要,要跟上时代要求,探索有效的办学方法。这恰恰与我们所要探索的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建设的目的相吻合。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即从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着眼寻找其理论根据。他认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或增加社会价值。顾凡生利之人都是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是职业教育。先生对职业教育“生利主义”的定位,既使学生自立,获得一技之长,增长独立获取生活之幸福的能力;又能增加社会生产,产生经济效益,为社会需要服务,产生社会效益。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宗旨的体现,职业教育“生利主义”的定位也符合了职业教育的这样的要求:教育内容必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的确定均要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发展规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验论”认为:“革而新之,其惟试验”、“求知有法、步骤科学”,先生认为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研究方法。先生的以科学实验为先导来从事教育改革实践,这对我们今天进行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这将时时指导我们探索实践的态度和方法。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的“生活教育”“亲民和亲物”的“二亲原则”,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

这些博大精深的理论都对我们当代的高职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要落实这些理论就需要从产学结合办学理念、产学结合模式、产学结合管理等各个方面综合配套实施,这就促使我们高职校要在具体工作上积极主动探寻完善的学校产学结合办学道路。

 

三、课题界定与表述

高职校:学校,是按照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学员)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

高职校,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核心技能为主线的教学计划体系,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学校。

产学结合: 即产学结合办学。产学结合办学包括几层含义:一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二是通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推动我们学历教育的改革;三是发挥学校在培训方面的作用,让教育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行知思想:即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充分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精神,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作为理论指导。

校本研究: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产学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产学结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为全体学生成长创造基础。校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校的发展,校本研究的研究主体是在学校中,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学校。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尝试对高职校产学结合的研究和探索实践。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将完全立足于我校,以我校为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建设的一个实验点,进行校本研究和建设。

四、研究目标

我们要对高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进行探索,是现实取向而不是学术取向。所以我们关注的是产学结合办学的实际可操作性。

我校力求通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和实验,以我校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人力资源为本,探索建立适应我校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的学校产学结合流程管理体系,包括学生思想工作管理流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管理流程等,并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种绩效考核制度,以全面提升学校产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强化我校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办学和创新发展能力。形成我校与社会相关行业及单位联手的多渠道、立体教育网络,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在我校中的整合,使我校办学回归社会需求,使学校课堂向社会工作岗位延伸,建构优质的、让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教育机制,为实现我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位和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和学的环境。

五、课题研究内容实施要点

目前,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在不断改变,经济模式在不断创新,用工制度在不断改革。我校认为鉴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培养高素质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高职校来说,进行产学结合办学的研究显得很重要。又由于高职校的产学结合教育与社会、企业、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高职校为社会、企业、市场输送有工作技能的财富创造者,社会、企业、市场则是高职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者。所以,我们认为高职校在产学结合办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现代企业运作的理论背景、经验背景。首先,学校在产学结合办学中要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科学化、人本化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发挥和调动学校领导和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独立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其次,学校要向企业学习服务意识,学校要让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办学中要多为学生发展考虑、多为教师发展考虑、多为学校发展考虑。其三,学校要和企业一样要有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因为学校的办学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用人单位欢迎和满意的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高职校产学结合教育发展的实现,关键就在于要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就业为导向研究高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办学。因此我校所开展的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研究将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针对当前高职校产学结合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建立“目标明朗化、程序规范化、制度科学化、服务人本化、面向社会化”的高等职业学校所特有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我们研究的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教育、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的,是以完善的产学结合模式为主体的,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以绩效考核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发展的,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关的行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的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模式。

而这种学校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应具备“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依法治校、教育公平、管理科学、目标准确”的基本特征。

我们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探索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健全社会参与学校建设机制。

高职校办学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用人单位欢迎和满意的学生,学校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提供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多方满意的教育与服务是高职校工作的核心。我校将在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同时,继续发挥专业咨询委员会和教学公司(工厂)的工作职能,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探索开放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邀请政府、家长、相关行业及单位参与到学校的产学结合建设管理中来,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学工厂、联合办学、半工半读等办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学校发展。

(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建设学校产学结合办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

高职校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需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现代高职校所依靠的主要产学结合资源已不仅是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所以我校在学校的经营与发展中将始终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产学结合办学目标,倡导以教师、学生发展为先,开发并更好地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调动学校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实现学校的产学结合可持续发展建立最重要的基础。

我校的研究将包括对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新机制、学生成长导师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依托绩效考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我校将建立与之配套的全员全程激励机制,使考核的结果成为教职员工评奖、晋级、评职、聘任、进修、评优和聘任的基本依据。

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新机制的探索研究,使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追求成为每个教师个体事业奋斗的共同愿景,依靠教师来办学,通过对教师资源的提升,使教师成为学校产学结合办学的强大的人力资源群体;通过探索高职校教师成长规律,建立青年教师成长阶梯,创设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使教师乐业、精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水平的提升,将会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服务。

在产学结合办学中,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将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对和学校产学结合办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科研、师培、行政、后勤工作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努力达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考评。如:在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上,要以方便学生的学和做为建设准则;在产学结合模式的选择上,学校也要以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判断原则,探索围绕学生成长目标来开发和设计课程的新模式;在教学评估上,学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做合一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和选择;在科研上,学校要继续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受益者等。总之,我校将在产学结合办学中探索如何通过主动的工作与服务来达到学生品德发展、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发展等六个方面目标的发展,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成长为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人。

(三)突出本校特色,建立具有本校文化特质的高职校产学结合教育管理制度。

高职校内部产学结合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是我校探索建立的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的核心。我校将就课程安排、上课规范、实训实习要求、实验室及实验用具管理、就业安排等方面对现有学校的内部产学结合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并将从体现学校特色,完善学校管理,工作职责到人,全员参与考评的角度,探索建立、完善高职校内部产学结合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规范、公正、透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产学结合管理制度,改变学校以往不规范的“人治”现象。

学校要将产学结合办学体系的建立细化到学校产学结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教育公平,责任到人,权力到位,利益到人,逐步实现高职校产学结合管理责、权、利的统一,推动学校产学结合办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通过学校的内部各项产学结合管理制度的建立来形成发展的合力,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学校产学结合教育环境。

在建立各项工作流程的同时,我校还将建立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全员考评为保证的高职校产学结合效能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学校内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无界化校园,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学校有限的资源投入能产出最佳的办学效益。我校将探索建立包括对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考核和对部门团队工作成果的考核两大部分的考核体系。通过对各职能部门、各系部的考核以促进部门职责的全面履行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对班级、各学科组、各相关办公室的考核,促进教师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营造无界化环境;通过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过程、工作质量、工作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的考核,促进教职员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主要将采用资料检索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案例叙述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研究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研究中要坚持实践性和实效性原则,着眼过程,重视操作,注重实效,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在实验中通过比较新旧做法区别的实证和思辩实现行为的优化,促进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机制的变革。

七、研究进程安排

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结题汇报阶段。

研究阶段

研究内容

研究成果

负责人

前期准备阶段

(2007.32007.7)

1、广泛征求意见,确定实验项目。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思考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有关问题。

3、对我校现有产学结合办学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

4、对兄弟学校的产学结合办学方式方法进行调研。

5、基本搭建实验框架,确立子项目,起草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6、组建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课题指导小组。

7、建立学校中心组对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的定期学习交流制度。

8、制定各子课题项目工作实施计划表。

课题实施方案

开题报告

各子课题项目工作计划

秦榛蓁

研究实施阶段

(2007.82009.7)

1、进一步完善实验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全面启动各项实验研究。

2、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

3、邀请我校产学结合办学顾问进行研讨,开设面向全省的现代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机制沙龙。

4、召开各专业咨询委员会会议,征求对学校产学结合的模式和制度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5、各子课题建立一套产学结合管理制度或管理流程并进行实验。

6、各子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论文,得出阶段性成果。

完成调研报告

制订产学结合管理制度

明确产学结合管理流程

形成研讨论文

秦榛蓁

王远东

许焱

吴呤颗

范伟

季玲莉

糜星华

蒋姝蕾

常刚

陈燕

刘志娟

结题汇报阶段

(2009.82010.5)

1、汇总有关的研究工作资料,组织撰写各项子课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写出实验总报告。

2、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典型案例、汇编研究成果,并组织结题汇报系列活动。

3、总结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对研究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研究报告

论文案例

秦榛蓁

王远东

许焱

吴呤颗

范伟

季玲俐

蒋姝蕾

糜星华

常刚

陈燕

刘志娟

 

八、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1、各子课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2、与各子课题相关的学校产学结合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流程文本

3、实践研究论文集

4、典型实验案例影音材料

5、结题汇报系列活动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顾问:马成荣

课题组组长:秦榛蓁

课题组成员:王远东、范伟、许焱、吴呤颗、季玲莉、糜星华、陈燕、刘志娟、常刚、蒋姝蕾

课题实验与研究:

子课题:                                           负责人

1高职校产学结合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体系建设    季玲莉、陈燕、刘志娟

2、学校产学结合办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      王远东、糜星华

3学校产学结合办学成本管理                  秦榛蓁、范伟、蒋姝蕾

4产学结合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许焱、吴呤颗、常刚

 

十、课题实施的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我校是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职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共有陶研会会员13人。学校领导在青年教师中一贯倡导学陶师陶,校园内有浓郁的研陶氛围。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申报工作。本课题组将直接聘请江苏省教育学会、无锡市教育学会和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的专家作为课题顾问指导,并由我校牵头在江苏省建立高职校产学结合办学研讨沙龙,由校课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实施和协调工作。学校具备良好的资料设备及科研条件与手段,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保障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均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职教专业委员会会员,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个课题组成员将带领学校相关工作领域的教师进行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均参加过省、市教科研课题,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管理工作水平,平时对工作也有深入的思考。这些教师在学陶师陶活动中表现突出,且在全校教师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保证课题在我校的顺利实践实施。

(三)经费保障

若本课题申报成功,学校还将对本课题研究给以大力资金支持,将提供10万元以上科研经费,确保课题研究资金到位,以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