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教科室
一、问题的提出: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新时期的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必须以大自然为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现在,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了学科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相联系,以实现知识的充分掌握。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各科新课程标准中,诸如此类的要求就使得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抓手,扎实开展此项课题研究。
2、我校对十五期间中国教育学会的子课题“生活作文”进行了一番研究,取得了相关的成果,为开展此课题研究准备了前提条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小学作文活动教学策略体系和小学作文活动教学操作模式,收到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小学阶段担负着向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任务。“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皮亚杰)“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爱因斯坦)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是发展兴趣的极好时期。他们活泼好动、爱表现、善模仿、好胜、好奇、虚荣、爱攀比,他们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较有兴趣。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和观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他们的无意性和情绪往往起支配作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直观的、突出的、鲜明的东西和实际活动,他们的注意很容易分散,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也就是说,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容易保持学生较长的注意力,单调枯燥的教学活动就不容易引起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的生活,不断充实课堂教学中生活化因素,并逐步创设一种再现生活、表达生活的情景,从而创设具有交际性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以满足教与学双向的需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布鲁姆)也就是说,只有把课堂教学模式模拟成一个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仿生活化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切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
因此,我们对十五课题——《小学作文教学活动教学》进行了外延和内涵的拓展,形成了此项课题研究。
3、小学课堂应创设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它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我校地处农村,师生都来自天地广阔的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比较熟悉。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到来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挖掘社会资源与当地社会、经济等经验构筑来自身边的内容,学生将会更容易地被激发和接受,有利于教育的开展。因此,选择农村中最常见的作为活动的切入口和落脚点,让教学生活化,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㈠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⑴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⑵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㈡实践意义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他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课堂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探索优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克服实际教学中只重视智能的弊端,保证其它多元智能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课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为了服务于广大的农村教育,同时也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广阔的生活化教学。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新课程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小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㈠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在课题实践中,我们将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将重点研究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影响,最终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㈡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1、构建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化模式。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㈢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1、积极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初步构建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六、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
在我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如:在课程目标中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因此,本课体的研究将重在于改变国内外关于“教学生活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弊端,真正地从小学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改变,实现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七、主要研究方法与原则
㈠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㈡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学科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八、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年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预期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㈠准备筹划阶段(2008年1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4、对班级的学生人数、性格、成绩,以及家庭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以后实验做参考,也便于调控和排除实验中的无关因素。
㈡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10年6月)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研究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从中吸取教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并促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以着力于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研究和培养。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探索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课堂生活化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迁移儿童优势智能,培养儿童自信,在强项与弱项之间建立桥梁,以长带短。
㈢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7月)
1、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总结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4、邀请省、市教育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本课题于2010年6月实验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农村小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实录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有关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音像资料。
4、用实绩展览、现场活动等形式,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十、成员组成及分工:
姓 名 |
性别 |
专业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李 锋 |
男 |
小学高级 |
小学数学 |
本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及研究经费的保证。 |
张瑞迁 |
男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本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通讯活动及课题建构的策划与实施研究,全面负责实验教师的辅导工作。 |
卢 英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负责本课题的常规事务以及课题实验分析及检测工作,以及作文子课题的研究。 |
谢云刚 |
男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领导课题督检工作,全面领导各子课题研究及课题辐射点研究工作。 |
何 萍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全面负责领导语文学科各子课题研究和实施及语文实验教师学术探讨工作。 |
金秀兴 |
男 |
小学高级 |
小学数学 |
全面负责领导数学学科各子课题研究和实施及数学实验教师学术探讨工作。 |
曹永国 |
男 |
小学高级 |
小学教育 |
全面负责领导科学学科课题研究和实施及实验的辅导工作。 |
邱红娟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数学 |
协调各个学科课题研究活动,负责课题实验活动的调控。 |
孔 娟 |
女 |
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 |
各子课题实验教师 |
芮敏洁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
卞丽亚 |
女 |
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 | |
陈 玲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语文 | |
陈允利 |
男 |
小学一级 |
小学语文 | |
傅晴烨 |
女 |
小学一级 |
小学数学 | |
张丽萍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数学 | |
蒋春霞 |
女 |
小学高级 |
小学数学 | |
龚秋月 |
女 |
小学一级 |
小学数学 | |
徐 斌 |
男 |
小学一级 |
小学科学 | |
曹翠琴 |
女 |
未评聘 |
小学科学 |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的保证。
我校有强有力的教科研组织机构,学校校长亲自参研,确定本项工作为“一把手”工程。
2、组织制度的保证。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指导制度。
3、经费的保证。
学校确保经费落实,确保专款专用。
4、学习的保证。
研究成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多为实验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做法,提高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