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星在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1/10/22 12:25:18
在江苏省暨南京市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曹卫星
(2011年10月17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陶行知先生一生与时俱进,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平、民主而斗争,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拥护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到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在抗日救亡斗争中身先士卒。他先后参与组织了上海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抗战胜利后,陶行知先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上海的最后一百天发表了百余场演说以抨击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去世,是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重大损失,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损失。
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真理,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陶行知先生就在国民党实施白色恐怖的异常危险环境中,以超常胆识在其创办的各类社团中保护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他曾向身边的共产党人坦然表示:“我愿意做篱笆,保护你们。”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期间,多次赞成并联署中共参政员提出的议案,与中国共产党并肩同顽固派、妥协派、投降派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组织上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思想和行动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正如周恩来同志所总结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陶行知先生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断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诸多重要思想,强调“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主张改造旧教育、开创新教育,反对“沿袭陈法”的老八股教育和“仪型他国”的奴化教育。他留下的几百万字的教育论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认为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是普及教育的主要对象,工人阶级是革命运动的先锋,教育要为工人及其子女服务,为工农群众求解放创造条件。他一心“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主动辞去待遇优厚的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职务,终生推行平民教育,于1927年3月在南京郊区创办了晓庄乡村师范,着力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伸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兴教、勤俭办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庆龄先生称颂他为“万世师表”。
同志们,朋友们,陶行知先生在短暂生涯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气魄、胆略和智慧,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特别是他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国家多灾多难、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兴办教育东奔西走,动员国内外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捐资兴学,把自己的一切收入都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他说“穷到要饭也要办教育”,自称为抚育人民子女的“老妈子”。他为了教育事业以苦为乐,把“埋头苦干”变成“抬头乐干”,集中体现了一名教育家的思想境界和超然情怀。广大教育工作者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就是要做到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教育事业,努力为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全部智慧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