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哪些教育话题会成热词?
2016/3/8 16:16:04

 
两会,哪些教育话题会成热词?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教育等民生话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说。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既承载着“十三五”开局的使命,又担负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阶段谋篇布局的压力。在新的发展理念统领下,教育精准扶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全面放开二孩和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些词汇都可能成为今年两会的教育热词,抑或成为读懂“十三五”中国教育改革的“密码”。
  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改?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当前教育领域供给侧产品,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迅猛发展所引发的高端教育需求正在严重外溢,对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服务依然不足。
  与此同时,教育事业内部特殊教育、留守儿童、教师等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教育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面对社会实际所能提供的教育供给难以得到满足,呈现出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矛盾。
  “十三五”时期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如何向社会提供满足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
  对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凸显的类似问题如何破解,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认为,根据现有的政策走向,未来几年,我国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或在于着力促进高中和大学教育多样化发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力求将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同时,市场机制将可能在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消除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玻璃门”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精准扶贫如何补齐“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精准扶贫由此受到格外关注。
  “扶贫先扶智。”事实上,中国几十年扶贫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
  每年的两会,不少经过深入调研形成的相关提案、议案都会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而教育被公认为精准扶贫工作中最能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工具。
  教育将如何精准扶贫?教育如何补齐自身“短板”,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今年的全国两会,北京或许特别希望能倾听欠发达地区代表委员们的声音,或许包括特殊教育、农村教育在内的问题将会不断地“抢话筒”,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社会如何善尽留守儿童的关爱责任?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责任认定和系统安排提出明确要求。文件一出,立即在各地两会上引发热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倒计时”阶段,这样一份国家层面的有关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权利的制度性安排,或将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留守儿童’这四个字比大山更沉重。”全国人大代表、湖北五峰县副县长张琼说。做过十几年教育局长的张琼,每年两会都十分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这四个字成了压在她心头多年的石头。
  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