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我们该怎样纪念陶行知
2016/7/31 15:09:25
编者按:今年7月25日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0周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留给我们众多宝贵精神财富。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些精神遗产,该如何践行陶先生的理念?本期,让我们共同关注——
解放出来,回归当下
作者:储朝晖
2016年是陶行知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我自从1981年开始学习陶行知,研读陶行知,曾任《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其间大约15年专职从事陶行知研究。我想结合自己学习陶行知从事教育调查和改革实践,本着求整体、求准确、求真实,而不求标准化、不求形式的原则,着眼于未来教育与社会的改进,讨论几个当下相关问题。
追录原本真实的陶行知
历史学者顾颉刚先生曾提出“层累造史”理论,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后人不断添加新材料,随着时间不断向后发展,历史记载不断向前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描述越来越丰富,“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研究者只能看到最早的史料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却不可能从中直接认识历史事件的真实状况。事实上,这一理论不只对古代史有一定的解释力,对近现代历史研究也很有参考意义,至少在本人直接经历35年的陶行知研究中,“层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尤其是随着近些年不少对陶行知感兴趣却缺乏辨识能力、未能充分阅读陶行知原著的人参与陶行知研究活动,这一现象有愈发严重的倾向。
还原一个真实原本的陶行知在当下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功利的作用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刻板印象直接妨碍着人们还原真实的陶行知。
还原陶行知,需要从陶行知那里学些方法,就是要重视证据,把陶行知研究看成实证性的专业研究,不能凭感情海阔天空,一定要做史料甄别工作;要重视人文视野,不要简单把研究做成综合性文句汇编,要注意不违背陶行知的基本精神。当下陶行知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多数人不会使用这些工具,或使用这些工具不严谨,以致研究质量难以得到较大程度提升。
寻找原本的陶行知就要充分用好理性、专业的工具,要甄别陶行知传记材料,要大量阅读陶行知的原作,要充分运用史学理论,遵从史学的规则,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有九分材料不说十分话,应该将他一生的思想言行作为确立其原貌和全貌的依据。
把陶行知解放出来
之所以要把陶行知解放出来,是因为已经有些人、有些学校或组织把陶行知关进各种观念、意识、行业、国别、时代等等分类里,反倒离他所终身服务的大众遥远了,偏离了陶行知所主张的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主流。
常常见到一些学校学习陶行知就是“唱陶歌,跳陶舞,造陶像,贴陶语”,而没有学到陶行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改造社会的精神之类内涵本质性的内容。甚至一些人违背陶行知“儿童中心”的儿童观,编出“太阳就是陶行知”的儿歌让学生背诵,这些以非陶行知的观念绑架陶行知的做法不只基层学校有,一些打着陶行知名义活动的个人和组织也常常由于对陶行知的无知而大行其道。
从人格定位上,陶行知主张人人平等,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如果只是给陶行知不停加冠封谥,运用“伟大”把他与众人隔开;用各种“典范”让众人看到无所适从;用各种“示范”让众人感到无所选择;用各种“先驱”让众人看不到前人和同侪又无信心学习;用各种“榜样”让众人觉得无法自主;用各种“大师”让众人只能自我菲薄;称之“样板”让人只能依样学样,而不能创造,无法实现陶行知所说的“仿我者死,创我者生”;再加上“卓越”“巨人”“丰碑”等赞词,完全把陶行知推上神坛。
陶行知是杰出的,但这种把陶行知与大众拉开距离的做法是完全违背陶行知基本精神的。
作为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拜人民为师,而不是被他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