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维和:陶行知先生留下的“作业”
2017/4/11 10:22:56
陶行知先生1926年11月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上的讲话中,对学校德育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训育上还有一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甚至于一校之中管教务与训育者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无疑是他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关于德育的开放性的“作业”,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如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业”。
陶行知先生布置的这个“作业”至少具有三个十分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最大的不幸之一是德育与智育的分家
首先,他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影响和制约德育(即所谓的训育)的最大的矛盾和“不幸”,并非是德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德育与智育的分家,即把德育看成是品行范围内的事情,而教学属于知识范围的事情。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这种德育与智育的分家和“不幸”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校分管教学与分管德育的领导“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二是教知识的人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人不重视学术。
我们不能不由衷地佩服陶行知先生的睿智,因为这个观点可谓是真正抓住了德育中最为关键的矛盾。客观地说,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在于,当德育及学生的品行发展缺乏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而它与智育之间的关系也说不清楚时,它的现实地位往往就不得不让位于那些可以精确计量的学科成绩,以至于由此演变成两者之间的分家。
其实,如今中小学的德育与智育又岂止是“分家”,简直就是“对立”了。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在重视和强调德育上不可不说是呕心沥血,三令五申。各种各样的政策与表述也层出不穷,如“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为首”,等等。而最近的提法则是“立德树人”“核心环节”。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政策到领导讲话,对德育的强调更是苦口婆心。
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则是另一番景象,就如同坊间流传的顺口溜所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最重要”。还有的教师将这种情况说成“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更有某些专家在批评这种现象时非常简单地认为,如果基础教育学校仍然一味地追求分数,那么德育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仍然是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
总之,好像德育与智育,或者说,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行与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就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好像智育就成了压制德育的罪魁祸首,似乎抓德育就不能不放弃和忽略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成绩的追求。还有的教师不无委屈地说,并非我们不重视德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考试评价体系和标准所引导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倾向。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德育的实施,或者说立德树人的落实,根本问题在于处理和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而不能仅仅是德育本身。
二、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是统一的
其次,陶行知先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按照他的说法,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而且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这也就为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更加科学地实施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一个非常基本的指向。
他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就是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性,就是“打破知识、品行分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江苏省陶研会
Powered by iwms